您当前位置:首页> 行业资讯 >国产ARM谢幕前奏?华为终于祭出RISC-V芯片

国产ARM谢幕前奏?华为终于祭出RISC-V芯片

  发布时间: 2025-08-01      浏览量:47

时隔六年,踌躇已久的华为ARM芯片版图,掀开崭新一角。日前,海思终于推出基于RISC-V架构的芯片产品,一方面向外界表明“备胎计划”已经上路,RISC-V或成为其下一个战略支点;另一方面也悄然为鲲鹏、麒麟芯片铺好后路,某种程度上敲响了国产ARM的谢幕前奏。

微信图片_20250807155528.jpg


| 接棒边缘场景,RISC-V何时能担大任?

公开消息显示,华为海思在上周公开发布了Hi3066M与Hi3065P两款RISC-V架构芯片。有媒体煞有介事强调,“这是RISC-V从边缘技术走向产业核心战场的标志”。

据悉,Hi3066M主要面向家电端侧智能化需求,属于微算力嵌入式AI MCU,配置了海思RISC-V内核,内置eAI引擎,可以用于空调端侧AI、冰箱端侧AI、洗衣机端侧AI等应用。

Hi3065P则针对家电、工业等领域设计,定位为高性能、大存储实时控制MCU,主要用于空调、变频器、光伏逆变、便携储能等数字电机控制、开关电源控制类产品。

不难看出,相较于华为现有的ARM CPU,两款芯片均聚焦边缘业务场景。有分析称,尽管RISC-V被视为平替ARM的最佳选择,但要完全担负起核心计算场景重任,仍面临多道关卡。

其一,软件生态有待完善。与x86和ARM架构相比,RISC-V软件工具链相对匮乏。如编译器、调试工具、性能分析工具等,适配和优化程度仍显不足。这也增加了生态参与者的开发难度和成本,限制了其在AI、云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。

其二,高性能计算能力待提升。在处理大规模AI模型训练、高性能服务器等场景时,RISC-V芯片的单线程性能、内存带宽等指标,仍落后于x86和ARM架构。尤其在乱序执行、推测执行等高性能技术方面,需要进一步优化。

其三,多核同步与通信效率问题亟待解决。多核扩展时,RISC-V的多核数据同步和通信效率较低,可能导致同步代价较高,影响整体计算性能。比如在超大规模参数场景下,多芯片互联效率需要改进,否则仍很难切入核心业务场景。

业内推测,海思的两款RISC-V芯片,可能是华为在ARM路线迭代压力下的试水之作。“家电类应用场景门槛较低,是一个很好的试炼场。若能在边缘场景顺利接棒ARM芯片,未来或有望真正走向CPU产品替补席。”


| 迭代危机加大,ARM临近谢幕时刻?

外界虽很难预测海思RISC-V架构迭进速度,但此次接棒动作背后,再次折射出国产ARM的迭代危机。对华为来说,ARM芯片俨然已临近终场谢幕时刻。

自2019年ARM公司断供后续IP授权,华为在“一代一买”协议限制下惨遭芯片断代危机。由于ARM公司对下游芯片产品创新管控极其严格,华为仅靠ARMV8旧版本授权,无法放手提升性能和拓展功能,这也导致鲲鹏CPU 6年来未能实现大幅代际更新。

版本停滞问题已经反应在用户市场。有爆料称,仅从测试数据来说,鲲鹏CPU性能跑分目前并未落后太多。而在实际场景使用中,搭载鲲鹏芯片的整机产品表现有些“拉胯”。“尤其应用于高并发业务场景时,很难跑出‘纸面性能数据’应有的效果。”

此外,也有业内声音指出,当前鲲鹏采购价已经远远超出同类产品均价。“若从性能层面平行考量,鲲鹏系终端质价比并不符合用户预期。而且ARM产品部署本身比较繁琐,对用户系统迁移和调优工作,都形成不小的挑战。”

显然,由版本授权限制引发的性能提升乏力,已经严重影响到华为在终端市场的布局。而寄希望于ARM违反美国禁令解除断供更不现实,华为系ARM业务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期。

根据《虎嗅》观点,假如接下来美国的相关禁令持续,华为依旧想要在自家产品上保持芯片足够的竞争力,那么实际上就要完成原来“ARM+竞争对手”的工作量。“要知道,前者可是一家在RISC处理器领域深耕了快30年、拥有超过6000名员工的老牌半导体公司。”

更关键之处在于,华为近6年来在ARM赛道投入的资源已堪称海量,最终仍未冲破版权封锁。随着RISC-V在国内市场迅速抬头,把赌注押在这一更开放的新架构上或成唯一退路。


| 链主破而后立,生态代价谁来承付?

芯片架构层面的战略交替,对华为来说绝非易事。毕竟公司一直在极力扩张软硬件产品链,且在产业上下游形成了完整闭环。若从底层改换芯片架构,上层开发者生态将受到极大影响。

众所周知,在国产化生态体系中,华为始终扮演着链主角色,并不断号召链上相关企业、开发者加入华为生态圈。诚然,当用户数量足够多足够大,华为的全栈产品技术发展就越快,生态整体竞争力也越强。但当生态底座出现问题时,上下游参与者同样面临巨额损失。

仅从华为发展需求来看,ARM芯片路线已经很难走通,亟需在RISC-V赛道另起炉灶,以突破当前的性能瓶颈。与此同时,底层架构的破而后立,也代表着此前依托于国产ARM架构的软件和应用开发将面临搁浅,很难在新架构产品上得到复用。

这就相当于,华为自建了一套公寓租给大家,当租户交完租金并且花大力气装修好房间后,房东突然宣布公寓要被拆除,此前的租金投入和装修投入都将化为泡影。

这并未危言耸听。ARM生态本身就相对比较封闭,几乎都采用Linux操作系统,而且绝大部分硬件系统都要单独构建自己的细分系统,不能兼容主流体系。这也导致其应用软件很难平滑移植,长期以来都被视为Wintel主流体系之外的生态孤岛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华为仍停留在ARM架构的上一代版本,不要说兼容主流生态体系,甚至与ARM生态都处于脱钩状态,无异于孤岛中的孤岛。

现在“岛主”显然意识到不妥,准备放弃ARM寻求下一个落脚点。但是用户和生态伙伴该如何自处?生态迁徙和重新适配的代价谁来承付?这些仍有待华为给出答案。

毋庸置疑,RISC-V之于华为不啻于一剂良药。但也应清醒意识到,RISC-V生态拼图也并未臻至完善,除了核心的开放架构标准,硬件生态、工具链软件、应用软件都需要开发者持续完善。希望华为能够团结好这些生态租户,让大家有勇气、有动力去开垦下一片黑土地。